1952年,杨廷宝先生主持园林中轴线的建设;1980年还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方案擂台赛,征集到500多个设计,雨花台烈士陵园是真正的集大成的建筑群。80年代初,杨廷宝应邀设计了红领巾广场与烈士纪念馆,其中烈士纪念馆更是先生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。
红领巾广场
1980年2月,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(原工农小学)和雨花台小学共同向全省广大少年儿童发出倡议:在今年三、四两个月中,开展“向雨花台烈士致敬”活动。倡议要求每个少先队员和小朋友都要认真学习一位烈士的英雄事迹;懂得和背诵一段烈士的豪言壮语;写一篇学习烈士的体会文章;大、中、小队分别召开一次“向雨花台烈士致敬”为主题的队会;每个少先队员通过自己的劳动,捐献一分钱给雨花台,建造红领巾广场,以表示永远学习先烈,继承革命遗志,誓做革命接班人的坚强决心。
这一倡议得到了全省和全国10多个省、市少年儿童的热烈响应,他们通过捡废纸、糊纸盒、敲石子等劳动所得,每人敬献一分钱。很多学校的共青团员和教师也参加了捐款活动,先后共捐款7万元。1980年4月4日下午,南京市3500名少先队员来到北殉难处群雕像前,代表全省1000万少先队员和少年儿童参加团省委召开的红领巾献款仪式。1982年“六一”儿童节,红领巾广场建成。
红领巾广场的主体建筑为少年先锋台,两边是紫藤花廊和水榭。少先台为花岗石建造的单檐三开面对称形结构,碑高6.5米,宽5米,上刻少先队队徽——星星火炬,细节处云纹用线流畅,气氛活泼。在礼台背面记录着捐款建造红领巾广场的经过。
烈士纪念馆
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,整个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,1988年建成对外开放。纪念馆建筑平面呈“凹”字形,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。屋顶,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檐形式,加以简化,轮廓简洁而庄重,富有纪念性的美感。屋面特制的白色琉璃瓦,白色马赛克饰面的外墙,白色大理石窗框以及白色栏杆,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白色,与馆周围的绿色树林形成明显对比,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巍峨壮丽。馆门庭南北两面均雕有“日月同辉”花岗石浮雕,象征着烈士精神与河山共存,与日月同辉,这也是纪念馆的馆徽。门庭南上方刻有邓小平手书的馆名。
2017年,纪念馆进行新一轮陈改,新的陈展以“见人见物见精神”为主题,上版陈列179位烈士。在原建筑的基础上,新陈列对馆内空间进行了全新的规划,分割出了冥想厅、缅怀厅、家书厅、弘扬厅等运用声光技术实现交互体验的展览空间。陈展主展线设计中,采用了“书”的造型元素贯穿始终,将图片、文字置于造型之上,仿佛一部厚重的历史手卷,而众多烈士则以其鲜明的形象特点依次展现在观众面前。
现在的雨花台是一个集教育、旅游、休闲、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,其红色纪念建筑群堪称全国一流,不少国内外友人前来参观、吊唁。雨花名台处,青史铸千秋。英烈们用自己的鲜血、热心为后世迎来太平盛世,我们用雨花台凭吊烈士永垂不朽!